中文版
English
研究助技師  |  陳淑君  
 
contact
vita
education
experience
interests
descriptions
invited_talk
honors
publications
others
supervised
lab (New window)
 
 
 
 
 
Research Descriptions
 


        一、後設資料(metadata)
        本人於1998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開始投入後設資料(metadata)的研發與服務,並於院內與國家型計畫下成立「後設資料工作組」(團隊人數5~8位專位助理),擔任該工作組共同主持人,支援院內研究人員,以及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1998-2000年)、國家數位典藏計劃(2001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2007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目前)等後設資料研究發展、需求分析與規劃服務。本人在此職務負責內容包括:「方向與策略規劃」、「方法論研發」、「成果品質的督導」及「合作案規劃」,相關研發與服務成果皆在「中央研究院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網站」(http://metadata.teldap.tw/)公開。茲就重要的專業成果分述如下:
        1. 後設資料方法論研究發展
        鑑於本國家型的數位典藏計畫包含不同社群(如: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館)、不同學科(如:藝術史、人類學與生物學)、不同媒材(如:文字、地圖與影音),及不同功能需求(如:資源探索、長久保存與數位學習)等多樣性,因此在大量服務各主題計畫之際,需要完善的後設資料方法論,以提升本國家型計畫後設資料設計與建置的品質與效益。本人與後設資料工作組主持人共同發展三套較重要的方法論,包括通則性的「後設資料生命週期模型」、特別功能需求的「書目記錄功能需求模型實證」及國際標準在地化及互通性的方法論「後設資料應用檔」。具體成果說明如下:
        (1)發展「後設資料生命週期模型」(Metadata Lifecycle Model)作為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規劃與建置的通則性分析方法,本方法論於國際圖書館協會2003年年會(69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中發表論文「A Metadata Lifecycle Model for Digital Libraries: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並全面性應用於後設資料工作組所有支援的主題計畫。
        (2)以書目記錄功能需求模型(FRBR Model)為理論基礎,實證並導入個案,以解決不同內容版本(expression)、載體版本(manifestation)及單件(item)的數位藏品後設資料設計、層次區別與關係建立,本實證研究成果「A metadata practice of the IFLA FRBR model: A case study for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n Taipei」先後於美國資訊科學與技術學會2002年年會(65th ASIST Annual Meeting),及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中發表,並後續應用於本國家型計畫所支援的大型主題計畫。
        (3)發展國際與國家標準在地化及互通性的方法論「後設資料應用檔(Metadata Application Profile)」,以促使國際標準適用於台灣地區的在地需求或國家標準適合於不同應用社群,又能夠與國際/國家標準互通接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基於學習物件後設資料國家標準,為教育部發展的台灣學習物件後設資料標準應用規範(TW LOM Application Profile)教育部「九年一貫教育」版,已被全面導入「教育部教學資源網」系統(http://etoe.edu.tw/)作為全國中小學教學資源交換標準規格。本方法論於2005年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中發表論文「Metadata for K9 e-Learning in Taiwan: An application profile approach」,目前此方法論正被應用於教育部的各階段正規教育與終身學習教學資源的描述與交換標準(如:高中職教學資源交換規格)。
        2.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基於上述後設資料方法論,本人共同帶領後設資料工作組團隊,支援超過八十個數位藏品計畫的後設資料分析設計,並完成一百多件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作為後設資料系統開發的核心基礎。目前已經有多套系統依此規格書完成開發並提供數位典藏系統的營運,包括不同文化資產社群、不同學門領域,、特定資料媒材、及不同功能目的之範疇,如:博物館社群(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系統,http://antiquities.npm.gov.tw/)、檔案館社群(拓展台灣數位典藏-總統文物多元精緻文化探索與深耕計畫視聽檔案Metadata 功能需求書)、人類學領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西南少數民族文書後設資料分析書)。
        3. 後設資料標準發展規劃 後設資料國際標準的引入、導入,及形成國家標準,是本人在規劃後設資料工作組研發與服務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國際標準引入方面,包括各社群與媒材的特定後設資料格式與發展趨勢調查、分析、評估與翻譯,目前該工作團隊已翻譯超過十套重要國際後設資料標準(如:博物館社群的「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 (CDWA)」、檔案館社群的「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國際標準的導入及形成國家標準方面,基於前述國際標準在地化的方法論,發展「學習物件詮釋資料(TWLOM)」成為國家標準,並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2006年)合作,成為全國數位學習平台的必備標準。目前該國家標準的導入實務及規範,是由本工作團隊持續維護與修訂。除此,國家標準的研發方面,尚接受經濟部國家標檢局委託,協助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相關的國家標準草案研擬,及技術標準需求與整體發展規劃報告(如:我國數位學習及數位出版典藏技術標準需求調查報告)。
        二、AAT-Taiwan研究計畫
        此計畫是與國際著名藝術研究機構Getty Research Institute(GRI)合作,進行「藝術與建築索引典」(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 AAT)中文化研究(以下簡稱AAT-Taiwan),旨在研發與落實本國家型科技計畫多語化的知識工程,以進行中英文詞彙對照與翻譯,達到多語化索引典(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荷蘭文及德文),並與典藏系統整合,以提供具語義的數位藏品多語查詢及瀏覽。GRI也希望能藉由與台灣國家型計畫的合作,提升「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亞洲文化的內容,及中文化的落實。本人負責籌劃2008年7月至GRI進行一週訪問,舉辦雙方圓桌討論,並就相關議題安排雙邊的專題報告。最後,為AAT-Taiwan計畫進行未來規劃(包括合作方向、內容、方法、時程、技術及授權等)。2009年起並在本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下,協助成立、統籌規劃AAT-Taiwan研究計畫。具體任務與成果包括:
        1. 與美國GRI建立實質合作關係:包括已分別於洛杉磯及台北舉辦兩場雙邊合作工作坊、GRI已將AAT資料全數提供給本國家型計畫使用、進行GRI出版品中文翻譯研究(預計於2010完成Introducation to Art Image Access:Issues,Tools,Standards,Strategies專書)。
        2. 方法論架構與設計的研發工作:已完成方法論架構雛型,並以本國家型計畫項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的學術詞彙為基礎,完成第一階段方法論的先導測試。2009年9月受邀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贊助的國際專業委員會CIDOC 2009 Conference進行專題演講(Analysis of Multilingual Equivalence Mapping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公開先導研究的結果。
        3. 協調與整合本國家型計畫項下,各分項與相關機構、學者專家的分工合作:包括與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合作的方法論設計、院內史語所、近史所,及故宮博物院、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的相關研究員所建立的學科專家團體;與院內計算中心合作的多語言索引典系統開發;與院內資訊所合作的系統整合與知識工程研發。2009年底已完成AAT-Taiwan系統與數位典藏系統整合雛型(http://aattaiwan.teldap.tw/),提供全球的多語言使用者可用在地語言,檢索本國家型計畫的數位藏品及瀏覽級圖檔。

 
 
bg